夜读一得:且喜溪流岸岸深
2024-10-17 23:07 来源:东方网阅读量:7947
曾几有诗曰:“一夕骄阳转作霖,梦回凉冷润衣襟。不愁屋漏床床湿,且喜溪流岸岸深。千里稻花应秀色,五更桐叶最佳音。无田似我犹欣舞,何况田间望岁心。”
曾经也有过类似的体验。
持续的骄阳,数月的干旱,令人焦心。稻禾先是枯黄,接着是株茎扭曲,然后是叶片焦化,最后是干草烈火。一早起来,看天气,盼云霓,牛不精神;晚上倚门,望月晕,人不入眠。终于有了那一刻,“忽如一夕转作霖”,是喜从天降,开始,一滴两滴,滴滴掷地有声,紧接着,一阵连着一阵,哗啦啦倾盆而下,每一滴雨都在地上蒸腾,每一阵风都在窗口穿行,人欢马跳,鸡飞狗叫,人们张大嘴巴接水,敞开胸怀淋雨。
“一夕骄阳转作霖,梦回凉冷润衣襟”,不是夜梦,是真实感受。只有深入民间,感知民间疾苦才有这种独特的感受。屋漏床湿算什么,河水上涨,堤岸深深,河道上又见群鸭,港湾里又启白帆,土地脉动,无尽流淌,真是大喜过望。清晨听雨,五更桐叶,那是最好的音响;田间看雨,农民荷锄,那是最美的画图;“千里稻花应秀色”,万年神农播古今,那是农耕文明渐入佳境的人类畅想。
这首诗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诗心,而且是拳拳之心。与民众共命运、同呼吸,先忧忧、后乐乐,心与心贴在一起。旱灾,忧心;甘霖,欢心。稻花秀色中生发欢欣,是民望的贴心,也是忘我的望岁心。
诗人从焦心、忧心到欢心、喜心,是自然的流露,也是本然的积厚。中国古代的父母官,“繇繇乎若祭之有社,其无私福;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,其无所畛域”。他们最为可贵的是,无田犹欢欣,无田的欢欣是公心,是无私福的喜乐、无畛域的兼怀。如果为了自己的私田而欢,那是庆幸之欢,如果为了含我在内的田园而欢,那是合众之欢,唯有无我、忘我的欢欣,是最高尚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父母官之欢。“何况田间望岁心”,映衬了诗人知冷知暖知苦知甜的同理心,他把自己换位为田间人,想象并分享了农民的喜乐和对年岁丰收的期盼,同位同理同乐,是诗人官品的境界升华。
诗人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,没有任何形式主义的虚伪造作,而是发自肺腑,无比赤诚,是传统文明的以心换心。灾害事故年年有,需要的是“共苦田间望岁心”。经济年景时起时伏,可喜的是“千里稻花应秀色”的展望,可贵的是“且喜溪流岸岸深”愿景实现。“溪流岸岸深”是前景也是基础工程,是期望也是践行,未来预期的实现,要靠每一个人的努力。在经济形势困难的时候,不要只寄望于“一夕甘霖”,而要着力构筑“溪流岸岸深”的基础工程,有了这个工程,灾年丰年都可以达到“千里稻花应秀色”的境界。
要充分理解人心,形成同位、同理、同享的价值取向。同样是市场的耕耘者,无论是资方、劳方、消费方还是监管方,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年成,都希望风调雨顺、稻花秀色,都应充盈“无田似我犹欢欣”的情怀。人人共有望岁心,看好未来预期,就有了盼头与劲头,正是这首诗的理性感发与动员力的宣发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